每日一更,已推出245期,总阅读量5万+,自2017年9月开始,辅导员姜雨杉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推出了“一柒成长·新生日记”栏目,鼓励同学们以投稿日记的形式记录着大学时光,引发师生、家长热议。针对95后鲜明的个性特点,为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网络互动,机械工程学院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吸引青年、凝聚青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 “新生日记”既展示和记录学生大学生活,引导学生在自我表达中成长,增强网络思政感染力、凝聚力,更展现了新时代机械青年精神面貌,弘扬大工青春正能量。

倡导积极生活,弘扬青春正能量
党的十九大前后,机械学子在“新生日记”中围绕着“青春献礼十九大”的主题,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表达着立志传承大工红色基因的热切愿望,掀起了学习和践行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大工,又一个家》诉说着入学以来对学校一点一滴情感的积累;《青春无悔》一文让很多处于困境中的同学得到了前进的勇气和力量;耿同学在总结与反思中表达着追逐科创道路上的无悔;《浅谈健身》,引导同学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完美的自己,在他的感染下,许多同学都踏上了自己的健身之路。

“新生日记”栏目树立了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爱好与进步,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争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机械青年。
搭建沟通平台,密切家校互联
“新生日记”也是同学们自由抒发情感的小角落,为家长们架起一座了解孩子们生活的桥梁,成为家校沟通的有效平台。在这里,无论是跟父母说说心里话,还是向心爱的人表白,抑或是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同学们畅所欲言,勇敢地表达自我。
《绽放青春》表达着学生参加阳光杯的激动和对队友的情感;《我终于删除了她》记录了学生高中朦胧的爱情,表达了对当时那份朦胧感情的回忆与失去后的悲伤,机缘巧合之下,这篇日记被当年的女主角看到,两人各迈出一步,再续佳缘,弥补了当年的遗憾;《我不是个坏小孩》是学生写给父母的一封信,倾诉着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愧疚,说出那句不敢当面表达的迟到的对不起,时刻牵挂着孩子的父母看到了这篇日记,亲子间最后一点隔阂慢慢消除。

记录学习绘画经验和体会,书写旅行中的种种感悟,表达对学生社团的喜欢,“新生日记”成了同学们分享故事的乐园。
了解思想动态,解答学生困惑
“新生日记”是辅导员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姜雨杉在学生生活化的记录与抒情中发现育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帮助许多同学解开心结。
通过日记《迷茫》,老师发现了新生入学的种种不适应,引导学生发现大学生活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在读到《期盼一个人的旅行》时,老师发现原来机械也不缺少坚毅的能独当一面的女孩,鼓励学生坚定地追逐自己的小目标;在看完《有一种爱说不出口》后,老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生内心的细腻。

大一学年是由家庭到社会、由少年到成年、由束缚到自由过渡的关键时期,同学们会遇到种种困难。“新生日记”拉近了师生的关系,辅导员更快捷地了解到同学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困惑,学生的形象更加立体,辅导员的教育与服务更加细致。
如今,17级的大二生活已经开启。“一柒成长”系列活动也由“新生日记”升级为“脑洞青年说”,引领学生通过该平台进行思想交锋,学生表达自我的渠道在继续搭建。

多年来,学院致力于引导学生强化网络意识,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不断创新网络文化产品,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坚持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互联网+思政”工作格局日益形成并逐渐得到完善。